作為一個自由民主國家的政治人物或政府官員,首要條件是能力和獻身於大眾福祉的價值觀,兩者缺一不可。如果任何政治人物或政府官員缺少獻身大眾福祉的價值觀,能力越強對社會造成的損害越大 —— 輕則裙帶尋租盛行,重則暴政統治。
亞里士多德把政體分為三種:君主政體(Monarchy),菁英政體(Aristocracy),憲政民主政體(Polity)。如果任一體制的政治人物皆擁有能力和獻身大眾福祉的價值觀,那麼無論哪一種政體都能夠帶給人們自由幸福的生活。
可惜人類受天性所限,自私,貪婪,狡詐,陰險如影隨形。文明社會的教育及文化能夠提高對利他社會優點的認知,甚至陶冶高尚情操,但是「一樣米養百樣人」,人類低賤品格以及隨之而來的愚蠢是清除不了的。一個社會總會出現那些藉狡詐陰險奪取權力的人,也少不了那些因自私憤怒而做出愚蠢選擇的大眾。
正因為如此,亞里士多德認為,三種政體會被人性扭曲破壞,分別墮入另外三種變形:暴君政體(Tyranny),寡頭政體(Oligarchy),非自由民主政體(Democracy)。
歷史的演變毫無例外地印證了這個理論。暴君,寡頭,暴民政治歷史上屢見不鮮,反而完整的憲政民主(Polity)政體,只有美利堅共和國的開國元勳在兩百多年前成功爭取獨立後才首次作出嘗試。
美國的憲法以總統代表君主,參議院代表菁英,眾議院代表人民,總統和眾議院由人民一人一票選出,憲政條款明確保障人權,自由,平等不可剝奪。意圖建立一個擁有明君,菁英及民眾共同參與管治並互相制衡的憲政民主體制。
美國的開國先賢們很明顯地擁有能力和獻身大眾福祉這兩種美德。美國的憲政民主開啟了美國的黃金世紀,為全球嚮往自由民主的民族「指明了方向」。
問題在於,這種被亞里士多德視為完美的憲政民主(Polity)制度能夠被防止滑向非自由民主(Democracy),甚至更壞的寡頭(Oligarchy)或暴君(Tyranny)政治嗎?
在以民主為權力基礎的制度下,政治煽動家利用社會不滿及人性弱點,靠討好︑欺詐騙取權力的威脅最大。而在民主制度下,菁英制衡依靠的也是民眾對知識︑道德的尊重(寡頭菁英依靠的則是武裝力量)。憲政民主制度一旦發生無恥煽動家欺騙民眾得手,菁英與道德被民眾棄如敝屣,那麼,這個制度離墮落至暴民政治,甚至更差的制度也就不遠了。
美國的制度離完美尚遠(到底有沒有完美的或者接近完美的憲政民主制度是一大問號);加上進入二十一世紀,人們對政治人物的道德品格要求越來越低,對菁英制衡也日益嗤之以鼻;目前美國白人民眾又對生活︑尊嚴﹑移民及宗教等問題強烈不滿。在如此環境下,以民主黨為代表的菁英,無論如何嘗試喚醒民眾的道德感,保護少數族群利益,制衡煽動家掌握政權,這些努力不但注定失敗,更可能帶來反效果。
民主制度正確的理解是政治與人權上應該人人平等,很多人卻誤以為人人在各方面都平等,所以才會有不少人認為誰贏得了投票,誰就贏的了真理 —— 事實並不一定如此。財富可以平等分配,才能︑德性卻無法平等分配。以「才能」與「獻身大眾福祉的品格」為標準組成的「菁英」階層是憲政民主制度中很重要的制衡力量。一旦民眾對知識與道德都嗤之以鼻,菁英也就失去了力量。
煽動家的特性是懂得如何討好民眾 —— 通過編造謊言,製造敵人及煽動仇恨。面對通脹、經濟問題,誠實的政府會嘗試解決供應、就業或經濟發展;而煽動家則會轉移焦點,把責任推到移民、他國身上。何止是經濟,煽動家會把一切問題都推給敵人,煽動起仇恨,從而騙取權力。這些騙子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使問題更加嚴重,最後導致社會走向動亂 —— 到了這個時候,煽動家要麼倒台,要麼便是更進一步,成為獨裁者。
第47屆美國總統選舉結果,似乎正在印證這種墮落。
希望奪得參議院多數的共和黨人能夠負起菁英的責任,制衡白宮破壞憲政民主的行為 —— 畢竟,參議員任期為六年,超過總統任期,可以放手一搏。共和黨不記名投票選出的黨團領袖結果,是個好的信號。
此外,期待民主黨能夠找到一位中間立場,為主流白人選民接受,懂得人間疾苦的領袖。靜待「多行不義必自斃」的騙子暴露無能︑詐騙的真面目。希望不會為時已晚。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