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日星期二

英國政府短命財政計畫的死因

英國首相Liz Truss和她的財相Kwasi Kwarteng因為推出大膽的財政計畫,嚇壞了英國的保守人士和投資機構,上台四十多天便先後掛冠而去。

其實仔細思考一下Truss和Kwarteng提出的計畫,目的是趁全球經濟不景,以英國悠久的制度和影響力優勢鼓勵本地及全球企業投資英國,吸引高生產力人士移居英國,壓制能源價格飆升的負面影響,維持甚至刺激大眾消費,從而為英國經濟帶來增長。

達至以上目的的作法,是減低富人和基本稅率,長期封頂能源價格,增加高生產力人士移民人數,以及一系列減少政府干預市場的政策。如此作法,社會上的高中低階層皆受益,並將增強英國對全球企業和人才的吸引力。

唯一為此政策承擔起初期財務責任的,是英國政府。該計畫以政府增加負債來支付初期成本。以英國政府相對其它發達國家更低的債務水平來看,增加負債也應該是合理和可承受的。

問題出在信心上。

首先,一名不見經傳的年輕白人女性首相,加上一位年輕黑人財相,對整個保守的英國社會來說,已經是疑慮重重了。其次,計畫中的財務費用是要靠舉債應付;而未來的經濟增長卻沒有人能夠保證。

結果,這個本來相當不錯的增長計畫,被人們解讀為世界末日。英鎊和債券價格急跌,利息上揚,市場一片愁雲慘霧。社會上一些意見領袖奮力演出一齣齣「民怨載道」戲碼,以顯示自己多麼的聰明謹慎。

兩位意欲幹一番事業的年輕領袖終於頂不住壓力,黯然下台。

新的財相以及新的首相先後登場。他們做的,只是讓一切回復舊觀,接著準備加稅。連那個為能源價格封頂兩年的計畫,也要縮短到只實行半年。得益的,只是政府和債券持有人。英倫也只能繼續承受著脫歐後的死氣沈沈。

人們如果靜下心來,思考一下,會發覺那個增長計畫是一個擺脫困境,恢復增長,以及惠及大眾的方案。需要的只是信心而已。

2022年9月21日星期三

英女王的不變,與戈巴喬夫的變

2022年9月8日,在位七十年的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辭世,享年96歲。不久前的8月30日,高齡91歲的前蘇聯最後一位總書記戈巴喬夫逝世。


兩位在20世紀人類歷史中佔據重要地位的人物,九天內先後辭世,喚起人們對一個時代結束的聯想。


英女王繼承的大英帝國曾經控制了三千四百萬平方公里的國土(接近四分之一的地球土地面積),自稱為日不落帝國,即太陽永遠照射在其國土上。


戈巴喬夫繼承的蘇聯,是當時世界面積最大的國家,擁有兩千兩百四十萬平方公里國土(接近六分之一地球土地面積)。


然而,這兩位歷史人物給世人帶來的貢獻,卻是通過完全相反的方式。


戈巴喬夫為歷史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解體了極權專制的蘇聯帝國,還給帝國內各民族加盟共和國獨立自主的地位,促成德國統一,以及允許東歐各國建立自由民主的制度。


儘管這一革命性的演變並非戈氏推動改革開放本來的目標,他也完全可以效仿前任揮兵鎮壓,輕而易舉地以人民的生命和自由為代價,保住自己的權位,以及「紅色江山永不倒」。但戈氏堅守理念,允許民族自決,最終以失去個人權位為代價,換來了後世東歐及俄羅斯人擺脫極權專制,重獲自由的生活,是一位令人尊敬的,有道德的政治家。


偉大的政治家不就是要為人民的自由與福祉作出貢獻的嗎?獲得自由的民族如果自己不爭氣,不去利用大好良機建立起自由,平等,文明,正義的社會,造福子孫,就只能怪自己,而不是怪責給予自己自由的人。


戈巴喬夫帶給人類歷史的,是「善的變化」,是值得世人感謝及懷念的。


與戈巴喬夫帶來翻天覆地變化完全相反的,是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永恆不變。


女王以其一以貫之的雍容,華麗,高貴,親民形象,在動蕩不絕的塵世中,給予世人一個永恆不變的善的象徵。她的辭世會引起全球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們共同懷念,哀悼,是這種「不變的善」在起作用。


人們在驚悉女王逝世的消息後,大多會有一種感覺 —— 在自己起起伏伏的人生歷程中,女王一直陪伴在身邊。那是一種在變化無常的世界中,一種永恆的善的象徵;一種像母親或祖母陪伴在旁的感覺。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我們永遠懷念的,是那些為人類帶來自由,尊嚴,道德和善的人。無論那些人的一生是生榮死哀,還是四面楚歌,人們都應該記住他/她們,欣賞和感恩。

2022年8月19日星期五

權力薰心的愚蠢

歷史總是重演,因為人性不曾改變。


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的斯大林違反戰後協議,摧毀東歐國家的民主制度,反對加入馬歇爾計劃,封鎖西柏林,支持北韓入侵南韓。這一系列違背人民意願和福祉的行動,目的只是為了滿足專制政權的獨霸權力慾望。


這種愚蠢的行為,最終造成西方自由民主陣營下定決心,在德國西部建立民主政權,讓西德與被專制陣營控制的東德脫鉤,完全融入西方陣營。美國聯同加拿大和西歐各民主國家建立北約,防止蘇聯入侵。同一時間,美國及西方盟友也一改在亞洲的不干預策略,全力保護南韓、台灣、菲律賓等亞洲盟友,對抗共產陣營侵略。


作為二戰主要戰勝國,高舉平等共產大旗,戰後初期廣受西歐知識份子歡迎及期待的蘇聯,此後被唾棄。蘇聯的想法不再成為西方主要的考量因素,民主自由與獨裁專制陣營徹底脫鉤。


西歐在馬歇爾計畫協助下,步入經濟繁榮,政治民主,個人自由的康莊大道。東歐則在蘇聯的專制折騰下,步入政治專制,自由喪失,經濟下滑,道德淪喪的墮落之路。東西方陣營自此開啟了長達半世紀的冷戰。


半個世紀走來,高下漸判。最終,蘇聯倒台,東歐專制陣營瓦解,各國紛紛脫離俄羅斯操控,加入歐盟及北約。


冷戰結束三十年不到,東方再次出現權力薰心的獨裁專制政權。


國內利用暴力和謊言,強迫及欺騙人民順從。為了維護自己獨裁專制的「紅色江山永不倒」,不惜把國家變成一個沒有真相與正義的地方,使每個人都成為受害者。


國外則通過武力威脅和經濟勒索脅迫他國順從。發展到後來,乾脆一把撕毀當年對烏克蘭放棄核武時所作的安全承諾,悍然揮兵入侵,意圖「恢復帝國往日的領土」,把獨裁專制權力再次強行施加到鄰近國家的自由人身上。


1947年前,德國人以為蘇聯真心追求一個中立統一的德國,美國以為蘇聯會信守承諾支持東歐國家民主自決。這些良好的願望,最終被斯大林的愚蠢一一破壞。難怪當年美國國務卿艾奇遜會說出:「我們很幸運有那樣的對手」。


歷史又在驚人地重演,權力薰心的愚蠢,再次促成北約、歐盟團結一致,俄羅斯被西方發達國家徹底唾棄。自由民主與獨裁專制政體再次脫鉤,分道揚鑣。


如今,普京與俄羅斯的想法再也不會成為西方的主要考量因素了。


支持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獨裁專制政權,也會像當年支持北韓入侵南韓的蘇聯政權一樣,徹底驚醒西方民主國家,最終逃不掉被脫鉤的命運。


珍惜自由民主制度的人們,多年後也許會再次感嘆,在實現全球自由民主的路上,「我們很幸運有那樣的對手」。

2022年7月22日星期五

幸福人生

過分强烈的物慾,最有礙於高尚自在的生活。

所謂幸福的生活,必然是指安靜的生活,原因是只有在安靜的氣氛中,才能夠產生真正的人生樂趣。

要使整個人生都過得舒適、愉快,這是不可能的,因此人類必須具備一種能應付逆境的態度。

—— 羅素

2022年5月31日星期二

現代化國家的標準

現代化國家有三個指標:經濟市場化,社會多元化以及政治民主化。

大家可以用這個標準衡量,認識真正的現代化國家,以及識破歐威爾式的謊言。

為21世紀人類更美好的未來共同努力,同時防止滑入惡的深淵。

2022年4月12日星期二

地獄之門是如何打開的

當一個野蠻的政權問自己:「如果做撒旦能夠讓我為所欲為,我為什麼不做撒旦?」

人間的地獄之門便打開了。

文明的社會必須是一個有道德的社會;

自由民主的制度才會帶來道德的彰顯。

獨裁專制的制度只會走向野蠻;

野蠻的社會裡,只有弱肉強食,爾虞我詐,恬不知恥,道德倫喪。

2022年3月4日星期五

邪惡者敢於橫行霸道,在於自私與恐懼令他人袖手旁觀

核武大國毫無道理的全面入侵一個自由民主國家,如今更是殺紅了眼,無差別攻擊學校﹑民宅,意圖毀滅一個民族。

令人失望的,是那些西方所謂的愛好自由民主的國家,由始至終只敢做出經濟制裁,外加口誅筆伐,絲毫不敢軍事介入。

最令人不齒的,是這些以美國和北約為主的西方「正義聯盟」,至今明確表明不會派出軍隊對抗侵略,還沾沾自喜地吹噓俄羅斯的入侵如何空前團結了北約和其它民主國家,經濟制裁如何空前嚴厲。完全無視烏克蘭正被凌遲,意圖用烏克蘭的痛苦與毀滅來達到自己的戰略目的。

烏克蘭面對的侵略者,是擁有核武,國土是自己28倍,人口是自己3.8倍,GDP是自己8.5倍的俄羅斯。儘管擁有美歐地面武器支援,頑強抵抗至今超過一週,仍然牢牢固守著首都基輔和重要城鎮,但面對傾全國之力,掌握絕對空中優勢,不惜代價瘋狂進攻的俄羅斯軍隊,孤軍奮戰的烏克蘭軍隊,始終難以持久抵抗下去。

美國與歐盟的國土面積與俄羅斯相仿,人口是俄羅斯的6倍,GDP是俄羅斯的21倍。美國的武力更是世界第一。如果面對俄羅斯毫無理由地入侵歐洲一個自由民主國家,這些自由富強的國家聯盟所敢做的,就只是經濟制裁,那麼,這個聯盟所表現出來的就只有懦弱、不道德及羞恥。 

或許這些聯盟國家自以為聰明,認為以「不戰而屈人之兵」是充滿智慧的戰略。可是,當全世界看到的,是一個自由民主的歐洲國家,在毫無挑釁的情況下,被一個惡霸國家入侵毀滅,而那些自詡為愛好自由民主的西方強國竟然由始至終地袖手旁觀,毫無羞愧。這種策略會是一個高明的策略嗎?

用對付伊朗和北韓的經濟制裁手段,無論推出多少「加強版」,真的會令俄羅斯屈服嗎?歷史經驗似乎並非如此。相信美國人也非常清楚,這只是一種良好的願望,沒有人知道結果如何。

反而,烏克蘭人的犧牲︑苦難甚至毀滅就在當下,卻是有目共睹,實實在在的。

此外,美國與盟國既然敢於祭出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史無前例」的經濟制裁措施,認為長遠必將拖垮俄羅斯的經濟,那麼,為什麼不可以同時出兵保護烏克蘭,阻止一個無辜的民族被凌遲?

美歐聯盟以烏克蘭並非北約組織成員國為由不出兵,更是虛偽至極的藉口。為什麼要以北約國土為界線,而不是維護歐洲的和平︑民主自由與正義為目標?不要忘了,當年北約是如何介入科索沃戰爭的。這種藉口背後的真正原因,是恐懼。

俄羅斯一旦佔有烏克蘭這個歐洲國土第二大的國家,直接面對北約邊境,北約只會更加危險。今後,北約處境只會更壞,核武威脅是不會消失的。

經濟制裁如果真的那麼威力強大,狗急跳牆的俄羅斯狂人就不會發動核武戰爭了嗎?到時候就算烏克蘭仍然屹立不倒,俄羅斯大可以挑釁波羅的海三小國而挑起戰端。

到時,因恐懼及懦弱而姑息退縮的北約將再次應驗二戰時邱吉爾的名言:「在戰爭和屈辱面前,你選擇了屈辱。可是,屈辱過後,你還得面對戰爭。」

2022年2月24日星期四

對付霸凌,自由世界的最佳策略是「以牙還牙」

2013年底,烏克蘭人為了捍衛加入自由世界(歐盟)的權利,發動「廣場革命」,成功推翻親俄政權。


2014年初,俄羅斯實質吞併烏克蘭領土克里米亞,並同時支持及煽動烏克蘭東部獨立。


2022年初,俄羅斯再次陳兵十九萬三面包圍烏克蘭,威脅入侵,並宣佈承認烏東的頓巴斯兩州獨立,實質上將其納入俄羅斯聯邦。


西方媒體解釋烏克蘭危機,多採用俄羅斯的觀點,即北約東擴,對俄羅斯造成威脅。而事實上,情況正好相反。東歐接近俄羅斯的小國,面對歷史上不斷威脅及吞併其國家領土的俄羅斯心生恐懼,希望加入以美國及西歐民主自由國家為首的歐盟和北約組織,藉以保護自己國家的獨立和自由。這不是北約東擴,而是東歐西逃。


北約只是民主國家的共同防禦組織,對俄羅斯從不造成威脅。反而,俄羅斯歷來的土地野心和政治軍事威脅才是問題所在。


俄羅斯吞併他國領土的手段一向高明。對烏克蘭的蠶食採用的是擴大威脅範圍,增加對手潛在損失,分散對手注意力,然後吞併其中一小塊目標土地,讓對手容易接受損失,西方國家難以下決心開戰。


2014年以煽動支持烏東叛亂獨立為掩護,吞併克里米亞。如今陳兵包圍烏克蘭,掩護吞併烏東。都是這種切香腸式的手法。


當然,俄羅斯並不會放棄藉機吞併整個烏克蘭。但是,此次行動第一階段的目標,是佔領烏東。這麼做會實質上令北約不敢接納烏克蘭加入,除非烏克蘭正式宣佈放棄克里米亞和烏東兩州,從而減少了北約被拖進收復克里米亞和烏東的軍事行動,而為此與俄羅斯全面開戰。


俄羅斯之所以敢於這麼做,主因是美國及北約的軟弱。美國及北約各國為了經濟利益,不想與俄羅斯鬧翻,寧願犧牲小國利益,實際上就是二戰前英國首相張伯倫自欺欺人的綏靖政策翻版。俄羅斯非常清楚,只要不發動全面入侵,西方國家就不會軍事介入。可憐的「小國」烏克蘭,就這麼樣被擲入兩難境地。


美國與北約應該採取「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策略,對付霸凌國家。除了毫不猶豫地立即實施經濟與金融制裁,令俄羅斯無法與西方富國貿易,也無法從油價飆漲中以美元交易獲利外,更應該以同樣理由,在烏克蘭政府請求下,派兵進駐烏克蘭「維和」,使烏克蘭成為沒有加入北約而實質受北約保護的盟國。


問題在於,美國及北約到底有沒有捍衛民主自由世界的決心和意志。

2022年2月21日星期一

毀滅人類的七件事

 毀滅人類的有七件事 Seven things that will destroy us:

  1. 沒有原則的政治 Politics without principle;
  2. 沒有道德的商業 Commerce without morality;
  3. 沒有是非的知識 Knowledge without character
  4. 沒有良知的快樂 Pleasure without conscience;
  5. 沒有勞動的富裕 Wealth without work
  6. 沒有犧牲的崇拜 Worship without sacrifice;
  7. 沒有人性的科學 Science without humanity.  

——— 甘地

2022年2月14日星期一

節制與自由

除非在某個地方對意志與慾望存在一種控制力,否則社會便無法存在,並且內在的控制力愈小,外在的控制力就必然愈大。這已成為事物永恆不變的構造法則:內心不知節制的人將無法獲得自由。 

—— 柏克

2022年1月1日星期六

三種政體的生存原則

共和國需要品德,君主國需要榮譽,而專制政體則需要恐怖。對於專制政體,品德是絕不需要的,而榮譽則是危險的東西。

—— 孟德斯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