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30日星期二

台灣醫療的「病因」

台灣的全民健保制度被不少人稱讚,其照顧全面又便捷。

從制度上來講,這一點的確無可厚非。但是從我的實際體驗來看,台灣醫療的最大問題是醫生的水平不佳。

小兒子因為空汙問題,經常耳鼻喉發炎,有一回決定帶他看醫生。在網上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口碑似乎不錯的耳鼻喉專科醫師診所,決定一試。診斷結果一如預期,是空汙感染。醫師開了不少藥,乖乖的吃完,卻絲毫效果都看不出來。

網上有些網友的留言原來一點沒錯,這位醫師的理念是「減輕用藥」。只不過,堅持「好的理念」故值得讚賞,但也要跟「對症下藥的能力」匹配才有意義啊!

至於小兒子另一個更麻煩的腳趾甲內彎,運動起來經常因擠壓腳趾造成紅腫發炎問題,在台灣找過三位醫師(家庭醫師,還有皮膚科醫師),有小診所的,也有大醫院的,可是沒有一位能指出問題出在指甲內彎,只說是鞋子太緊,塗些消炎藥了事,問題完全沒有解決。

直到某位熱心的護士偷偷告訴我有位醫師專治此類症狀,如獲至寶,馬上預約赴診。這次終於帶給我希望,也是第一次知道問題出在指甲內彎。這位給我帶來極大希望的醫師告訴我可以用一種德國發展出來的技術根治 —— 在指甲上貼上一塊有張力的膠片,把指甲生長引向外彎,而且可以隨時運動,不受影響。聽起來頗不錯,就算要自掏腰包五千大元,也馬上同意採用。

結果卻令人失望,兩個多月下來不但毫無改善,情況還惡化了(當然,這也跟小兒子聽說可以隨意運動,暑假後一開學,就排球、足球、籃球樣樣瘋玩有關)。

有趣的是,自此之後,那位本來熱心的「專科醫師」便變了臉,每次複診愛理不理,只著護士用冷凍劑「保守治療」,最後乾脆連複診也取消了。

最後只能靠自己。剪掉部分指甲,媽媽花了一段時間給小兒子天天清洗腳趾,著那好動小兒子以游泳代替須要劇烈急停轉彎的排足籃球運動,情況才逐漸好轉。

回到我自己的經歷,一次無名牙痛,另一次神經痛,每次換了三位醫師,沒有一次得蒙任何一位正確斷症,更不要說治療了。無一例外地靠自己忍受痛苦後不藥而癒。而最令我驚奇的,是每次醫師束手無策,都從來不願多做檢查,或轉介相關專科部門跟進,竟然就這麼不了了之逃避完事。

這些經歷不是發生在某一個城市(或鄉下地方),而是包括台中、高雄等各大城市;不限於小診所,也包括頗具規模的大醫院。

說來奇怪,每次事件後,我都能巧合地得知香港親朋間出現過同樣症狀的經驗,竟發現毫無例外地,香港的醫生皆能準確斷症並解決問題。

或許這些個人的經歷並沒有普遍代表性。可是從我遇到的大多數醫師來看,他/她們似乎專業能力和專業態度皆不足。對某些「時興」治療手法的採用標準似乎也欠缺嚴謹。

這或許跟管治能力和制度有直接關係。譬如醫師執業關卡會否過鬆?藥物與治療手段採用前的臨床標準會否缺乏或過於隨意?

最近在宜蘭一個咖啡廳講座聽到一位台灣講者批評台灣人過於講「感性」,卻缺少邏輯、理性思維。這又讓我聯想到台灣醫師(也包括不少其它行業)似乎頗喜歡強調「理念」,但實現這些「理念」的能力和手段卻不太清楚。注重「形式」多於「內容」,會不會也是一個「病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