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4日星期一

大時代的人性大檢閱 —— 「性本善」信仰者 vs 「性本惡」信仰者

毫無疑問,美國總統選舉的驚人結局引起全球關注。

在鋪天蓋地而來的選後評論中,有一種非常危險並且極不全面的說法,那就是特朗普的獲勝是自由派(Liberals)傲慢的結果 — 我討厭你虛偽高傲地唱好善良的社會,所以我以建設卑劣的社會來回應。

這種人肯定存在,但絕不可能代表大多數投給特朗普的選民。一個人的心靈要受到多麼大的創傷,心靈要有多麼陰暗才會不顧後果的幹出這種事啊!

無可否認,希拉里沒有無的放矢。這種「可悲的人」的確存在於美國每一個角落 —— 他們遇到生活中的挫折、身體上的缺陷、心靈上的自卑等不同境遇,又無法或不願克服心理困境,從而形成陰鬱的性格及世界觀。可是她也承認這種人只佔選民中的20%,投給特朗普的選民有47%。

不錯,民主黨人敗選的真正原因是沒有有效回應低下層選民的關鍵訴求:改變現狀(制度不公,工作流失,恐怖攻擊,移民湧入)。

自由派民主黨人沒有推出一位選民真正相信會帶動改變的候選人,反而推出一位多年來在建制體系中如魚得水的希拉里。選戰中純粹依賴「會帶來改變的政綱」及攻擊對手的人格。

我至今堅信希拉里的人格絕不低下,所謂「電郵門」事件或其它「雙面人」的表現並沒有隱藏什麼邪惡的陰謀。儘管個人的野心勃勃令有些人受不了(肯定包括了不在少數的歧視女性的美國人),但她始終是一位值得尊敬,有能力也有理想的政治人物。

從人格與誠實程度比較,特朗普毫無疑問更加低劣。作為競選總統的政治人物,居然不敢公開自己的稅務紀錄,肯定為了隱藏會令其被選民唾棄的重大秘密。兩人在政治知識與原則方面就更加差天共地了。希拉里與歐巴馬一路走來,堅持民主、自由、平等的原則行事有目共睹。特朗普一路走來,只讓人看到一個卑劣,為了私利可以出賣任何原則的無恥之徒。

可惜,近半的美國選民(特別是低下層白人)如今對人格,對政綱毫不在意,只想:不惜代價改變現狀!

而身為建制一部份多年的希拉里無法給予人信心會帶來真正的改變。

從這一點出發,不少人選後認為,如果民主黨團初選時虛心聽取民眾心聲,714張超級選舉人票投給初選廣獲一人一票州份支持,最終大選勝望更高的建制素人桑德斯(民調的確如此顯示),民主黨可能早已輕鬆獲勝。我認為是極有道理的。因為,桑德斯代表了反建制反貪婪的堅定意志,並且一路走來個人品格毫無瑕疵,追求的又是高尚(而非卑劣)的改變。

事實上,從選後媒體訪問中,也確認了不少偏遠縣鎮四年前投給歐巴馬的低下層白人,這次投給了特朗普(很多竟還是民主黨人)。

那麼,這是否證明了民主黨人活該吃下自己高傲自大的苦果?民主黨人只會唱高調嗎?

我認為這一結論並不正確。

追求更加公平,包容,莊重的制度並不是虛偽,而是真誠高尚的理想,也是可以通過努力實現的理想。無論政治環境多麼骯髒,歐巴馬八年的政績(如果人們能夠摒棄煽動者的胡說八道,理性認清事實)已經能夠證明,實現較為公平合理的制度是可以逐步達到的。不要忘了,直至今天,還有四成白人堅信歐巴馬不是生於美國!

自由派的民主黨人(儘管不是全部,但肯定是大多數)堅信有價值的理念,並為之奮鬥,沒有絲毫錯誤,也是值得的。他們對那些只顧自己、見識淺薄之輩感到憤怒、不解甚至鄙視,絕對能夠理解。站在人類這一邊的自由主義者堅定不移地投給希拉里,這群可愛的人佔了美國選民的一半(多於另一邊陣營大約二百萬人)。

我將他們歸類為「性本善」信仰者。他們真心相信善,在遇到個人困境時也必會莊重以對,不會輕易滑入陰暗。他們通過將心比心,相信所有人的本性都應該善,曉之以理的話,人們必然選擇善,摒棄惡。

可惜,他們錯了。

美國還有另一半的人,無視代價、人格、公義,堅持投給特朗普,以求改變現狀。

我把這類人歸類為「性本惡」信仰者。他們通過自己的經驗,堅信人的本性為惡,必須嚴加提防,強力壓制。當然,我並不是認為這些人本身就一定是性-本-惡,只是他們相信如此。

「性本惡」信仰者沒有那麼「天真」,也不喜歡別人唱「高調」,認為這些人都是虛偽之徒 —— 人性本惡嘛!

到了「生死存亡」之際,自然毫不猶豫地支持以更大的惡對付惡,只要這「更大的惡」所指向的人群是「他們」,而消除掉的「惡」是指向「我們」。

理解到這一點,「性本善」信仰者就無須太認真於爭論特朗普的人格和他所鼓吹的政綱如何無恥了。「性本惡」信仰者只是無視這一點(並非真的認同),極力通過「採櫻桃」(cherry picking)方式擺脫這種爭論罷了。因為他們真正想要的是「極權專政」,對「他們」的極權專政。

正因為這些人相信「性本惡」,他們便凡事個人先行,容易把個人得失、私人際遇等同於眾人命運、社會前途。因此,失意或憤怒時容易滑向隂暗,得意時厭惡反抗者(認為這些人「沒有貢獻」,為了私利才抗爭 —— 人性本惡嘛)。

「性本善」信仰者的錯誤在於沒有看到這一點,將心比心之下,不容「性本惡」信仰者談論自私意願、理想的缺陷部分(downside of an ideal)。

這次選舉民主黨人只懂高呼Together的口號,期望「性本惡」信仰者覺醒。只要經濟不景,社會不安,個人際遇不佳或個人利益受阻,他們是永遠不會「覺醒」的。

民主黨人原本可以吸引到那些較中間的「性本惡」信仰者,贏得選舉。

但是無論如何,處理好大多數「性本惡」信仰者的切身關切還是非常重要的。畢竟美國是一個民主,相信人人平等的社會。而民主社會的真諦除了普選外,還有共榮 —— 那怕是最少數的人也不能被遺忘、被傷害;同時還必須制衡政府,防止其濫權壓制不同聲音、不同膚色、不同信仰。

尋找答案並不容易。在白人擔憂自身文化的喪失,黑人擔憂生命的不公對待,穆斯林擔憂遭到歧視和誤解,低下層擔心工作流失、醫療保障與費用高企,國外的競爭等等課題間找到平衡的挑戰性不容忽視,也更凸顯了重塑共同文化與理念的重要性,分化排斥的危險性。

自由主義者既不可以放棄理想,一起滑向黑暗,也不能夠期望真的靠損人利己改善經濟。

如今,自由主義者應該做的,是堅定自己的信念,同時放下身段和自以為是,聆聽最世俗的聲音,接受最世俗的道理,與低下層重新建立互信。在此基礎上,通過實質改善生活、經濟環境及有效的溝通漸漸推廣理想社會與文化的意識。

未來選舉須從初選開始就要聆聽選民的真實聲音,選出最能給於選民信心的候選人。

只有如此,才能阻止右翼法西斯崛起,重建善的社會,為全球的民主、自由、平等重立表率。

2016年11月9日星期三

美國總統大選 —— 白人的反擊

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催生出美國人史無前例的兩極分化。民主黨希拉里對決共和黨特朗普所帶出的價值理念南轅北轍 —— 團結與分化,希望與恐懼,公義與功利,前進與倒退,博愛與欺凌,民主與獨裁,橋樑與圍牆。

結果舉世震驚。訴諸分化、恐懼、功利、倒退、欺凌、獨裁、圍牆的特朗普取勝,並且勝得乾脆利落。

希拉里挾巨大選舉資金優勢,幾乎全美各界精英明星站台支持,三十年的從政經驗,三場技術擊倒對手的辯論,選前被一致看好。如今竟從開票一刻就遠遠落後,毫無還手之力地敗下陣來。

如果我們用當下美國面對的經濟和社會困境來解釋,似乎難以說得通。沒錯,大部分美國人都反感於經濟不景、工作外流、貧富懸殊、菁英壟斷。可是,兩位候選人都提出改變現狀的政綱,希拉里的政綱似乎更合理堅實。相比起共和黨,民主黨追求公平公義,歐巴馬八年執政的往績應該更加給予人們解決貧富懸殊的信心。以個人背景看,兩者皆為菁英階級,既得利益者,難分好壞。

此外,選舉開打至今,特朗普的言行和暴露的往事可以用無恥下流來形容,任誰都清楚。因此,人格兩相比較之下,以討厭希拉里的過往表現作決定投票意向的理由,也沒有說服力。

地區樁腳方面,民主黨的資金更加雄厚,共和黨又與特朗普貌合神離。

那個「十月驚奇」的FBI事件也不可能解釋如此巨大的落差。更何況選前一天FBI已經重新確認希拉里的電郵沒有問題。

到底怎麼回事?

真正的原因,看來只有一個:美國白人的反擊。

隨著第三世界崛起,世界更加扁平,美國普羅白人的優越感日漸低落。工作機會不斷流失的同時,白人更加受不了的,是越來越多湧進美國的有色人種不斷「污染」「美國價值」,搶走工作,消耗社會福利 —— 儘管這並不是事實。

特朗普公開無恥地強調排斥外人(事實上是指向有色人種),「贏回美國」,瘋狂攻擊黑人總統,並提出放棄所有對外責任,懲罰外人,損人利己等作法,讓那些早已滿腔怒火的普羅白人心花怒放,充滿「改變」、「奪回美國」的希望。哪裡還會介意特朗普的言行無恥,一句「真誠」便輕輕放下,一了其事。

此外,希拉里藉助眾多明星菁英站台,加強了普羅白人對菁英壟斷的反感,除給了特朗普機會凸顯孤軍奮戰,獲得同情外,更突出了「這是白人最後一戰」的危機感。

佔人口近八成的美國白人(投票率也相近),儘管並不反感黑人總統歐巴馬(從歐巴馬的連任與高企的支持率可以看出),但一觸及到「排斥普羅有色人種」、「贏回美國」,就不再客氣了。

至於那些少數支持特朗普的非白人(比如華人),據我親身了解,除了無知外,就只有一個理由是有說服力的 —— 希拉里當選有可能引發核子大戰,特朗普不會。這種「獨善其身」的邏輯在華人社會是肯定存在的。這種判斷也相當準確 —— 希拉里會講原則,為了全球民主自由,有可能不惜一戰;而特朗普,算了吧,他不跟獨裁者狼狽為奸共同欺凌弱小就萬幸了。排斥非我族類圍牆都會建,還會管這些人的民主自由人權?

如今,全球政治意識潮流擺向極右,勢不可擋。美國極右狂人上台,影響更不容小覷,不但「英國脫歐」無法比擬,甚至二戰前德國希特勒上台也沒有如此驚嚇(畢竟美國乃當今軍事獨霸,實力遠超當年德國)。

當年極右的希特勒可以為了Business而勾結極左的蘇聯出賣波蘭,如今自稱最會談Business的特朗普又會聯同俄羅斯或中共出賣誰?

中東的敘利亞、伊拉克,東歐小國,還有台灣.....。如果這些事不關己或還不夠驚嚇,不要忘了希特勒德國最終與蘇聯的結局。當弱小被一一犧牲、瓜分,強國便會互相打起來。背後的意識形態便是如今全球瘋狂擁抱的無恥自利原則。

回顧一下近代白人發展歷史。15世紀末哥倫布登陸中美洲後西班牙和葡萄牙人陸續入侵南美洲,17世紀初五月花號扺達北美後歐洲人入侵北美,自此白人全面主宰美洲和有色人種。

18世紀末美國獨立到19世紀末南北戰爭結束,民主自由平等的理想漸漸成形,有色人種在美國以致全球漸漸取得平等政治地位。

20世紀,愈來愈多的有色人種移居美國,然後帶來更多的親朋戚友。有色人種的習俗不同於白人,被認為低等民族,不但「污染」了美國,更搶走白人工作,增加社會福利負擔。第三世界崛起帶來的失落與經濟不景更放大了這種感覺。

21世紀,經歷了金融危機,海外戰爭泥沼,工作機會流失,他國崛起,有色人種入侵,首位黑人總統的洗禮,美國白人覺得受夠了,幻想回到從前白人作主,有色人種為奴的好日子。

特朗普代表的正是懷有這種最陰暗意圖的普羅白人,他把這些人難於啟齒的無恥意圖公然宣揚並加以正當化,成功贏得普羅白人的多數選票。

歷史不是一直如此重覆的嗎?

由蘇聯代表的極左極權邏輯 ——「戰爭即和平;自由即奴役;無知即力量」,演變至今,終由美國代表的極右政權邏輯取代 ——「無恥即真誠;奴役即繁榮;霸凌即偉大」。左右兩極終於勝利會師,世界重新走向黑暗。

也許事到如今,不少人會安慰自己,美國的民主制度強調制衡,再狂的狂人當了總統也做不了壞事。儘管我們不得不佩服美國立國先賢們捨英國內閣制,選擇總統國會分立制的眼光與智慧(就是為了防止特朗普這類政客到來的一天)。可惜,歷史一再證明,無恥的領袖、恐懼愚昧的人民加上經濟不景,能夠摧毀所有良好的制度與價值。

事到如今,世人唯有把希望寄託在共和黨與民主黨參眾兩院議員及那為數近半票投民主黨的公民身上,願他們保持警惕,並能夠有勇氣抵抗瘋狂的民粹壓力。只能如此期待了。否則,白人回來了,世界走向黑暗。

2016年9月19日星期一

互聯網帶來的虛妄

互聯網應用愈來愈廣泛,愈來愈多的傳統市場被搬到網絡上,拜網絡的性能所賜,這些網上平台得以加入更多的互動元素,減少甚至淘汰了不少中間環節,令如今早已自我意識強大的一代(《時代週刊》稱之為“The Me Me Me Generation”)更加自我,簡直到了目中無人的地步。

這些千禧年代的寵兒(Millennials)堅信,自己網上的一個讚(“Like”)、一句話或一張圖就可以決定一切,整個世界(其實是自己的小小世界)便會隨著自己的好惡運轉。

就以新聞為例,千禧寵兒們大多從一些幾乎「包羅萬有」的新聞網站了解世界,他們可以任意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文章閱讀,而每一則新聞或意見的排序是以所有閱讀者的喜愛多寡數為準則。這種由大眾互動形成的新聞平台會造成兩個問題。

首先,新聞「頭版」以文章的「人氣」(popularity)為準,是以「量」替代「質」,以「潮」矮化「理」,以「譁眾取寵」代替「深入思考」。由於人性特質使然,這種平台的演化結果必然是「娛樂化」文章全面主導,不但深入思辯欠奉,為求娛樂效果,文章更少不免過分簡化甚至歪曲事實。其次,儘管人人以為平台提供包羅萬有的新聞文章,但是人們大多只會選擇符合自己意識形態的文章閱讀,久而久之便形成一個個偏聽偏執的小圈子。

其實,最大的問題還在於由此形成淺薄、偏執的同時,人們卻自我感覺良好,進而更加狂妄自大,絲毫察覺不到自己的無知與無能(以下會立即談到何為無能)。

網絡世界湧現一批「網紅」,動輒數十萬上百萬追隨者(followers),有些更成功捕捉商機,腰纏萬貫。這一現象產生的「代入效應」令一眾網迷產生一種虛幻,以為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憑著鍵盤名成利就。

事實是,儘管進入門檻幾乎消失,成功率不但沒有上升,反而是降低了(每名成功者相對潛在參與者比率)。「網紅」者跟傳統的球星、歌星、明星作家等並沒有兩樣,都是極少數具天份者,分別只在於篩選機制。後者依賴專家、中間機構的評審與扶植,前者依靠「譁眾取寵」的能力。

網絡只是取代了傳統的中間人公司,大多數千禧代的網上年輕人跟從前的電視觀眾、報紙讀者並沒有實質上的分別。網絡世界多了互動,也給了年輕人更多的虛幻,但成功者仍是極少數,只是上位方式從過去的「貴族方式」(智力測驗、貴族選拔)變成「平民方式」。絕大多數人只有虛幻,每天還是要平平常常地工作,掙錢餵飽自己,交電費和上網費以維持自己的虛幻(本質上與傳統世界買彩票帶來的「希望」無異)。

大眾網絡世界所帶來的眾聲喧嘩並沒有在本質上令世界變好,反而是素質的下降。人們重新奇、潮流而輕素質、深度,自以為「世界在我手指尖」的虛幻令人狂妄、失控。

這一低質、自大的人群配以自私自利的本性,政治上極度容易被野心的煽動家利用,從而帶給人類災難。上世紀歐洲的繁榮和歐洲人不可一世的「自信」,給他們帶來了意大利的默索里尼和德國的希特拉,如今美國又出了個特朗普。這些謊言煽動者得勢,依賴的是不善思考的大眾(這類大眾無論所受教育高低,平日一概不看報,不讀稍微複雜一點的文章,不關心時事,只專注於自己的「小確幸」,凡事通過謊言或簡化的口號來理解,「感覺真實」代替事實、數據),包括那些很自豪地「放棄投票」的千禧寵兒們。

當愚眛卻又自我感覺良好的亢奮帶來狂妄輕浮,理性思維的聲音被漠視、嘲笑,結果必然是災禍。回想起兩年前香港政改爭議、今年立法會選舉等等關鍵時刻,還有那麼一批自以為是的「活寶貝」,竟然毫無反省地高調宣揚自己如何吃喝玩樂,以為自己在顯示「正能量」(其實是破壞民主、文明、進步的「負能量」),令人作嘔。

2016年7月21日星期四

政治的目標是追求至善

政治的目標是追求至善。[亞里士多德]

美就是超功利。[康德]

我們所有人都在污渠中過活,但仍有人仰望着星星。 [王爾德]

所有的眼睛都向人權睜開或正在睜開.....人不再是生下來身後就背著馬鞍,也不是上帝贊許的極少數特權人腳踢和合法駕馭的奴隸。[傑佛遜]

意識到自己的奴隸地位而與之作鬥爭的奴隸,是革命家。不意識到自己的奴隸地位而過着默默無言、渾渾噩噩的奴隸生活的奴隸,是十足的奴隸。津津樂道地讚賞美妙的奴隸生活並對和善的好心的主人感激不盡的奴隸是奴才,是無恥之徒。[列寧

The Price of Democracy is Eternal Vigilance. [傑佛遜]

The man who doesn't read has no advantage over the man who can't. [馬克吐溫]

民主的得來從來都是轟轟烈烈;民主的失去從來都是不知不覺。[王丹]

不為君王唱讚歌,只為蒼生說人話。[柏楊]

知識分子應該因獨立而引起異議,應該是體制和權力的主要質疑者,應該是謊言的見證人。[哈維爾]

平日生活中,大多數男女對於個人境遇和世界局勢都既不加以思考亦不做評論。他們安分守己,知足度日,而從不對超出當下所需之物抱什麼非分之想。他們像野獸一樣本能地尋求眼前的滿足,既無深謀遠慮,也不奢求通過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條件。但也有一些人受著個人野心的驅使,費盡心思地謀求進入較為幸運的階層;然而這些人中間卻很少有人真正關心讓他們為自身謀求的那些利益成為全體人民共同享有。只有極少數杰出人物對全人類抱有這樣的愛護之心,對充斥世間的罪惡和痛苦不忍熟視無睹,而全然不管這些罪惡和痛苦究竟對自身生存有無妨害。這些人以悲天憫人的英雄氣概,力圖首先在思想上然後在行動上尋找到一條出路,建立起一套新的社會制度,在這一社會制度下人類生活會變得更加富足,更多一些歡樂,更少一些本可避免的罪惡。[羅素 - 自由之路]

2016年6月24日星期五

大不列顛脫毆,歐洲人沒落的開始?

舉世矚目的大不列顛脫毆公投結果公佈,脫毆派以52%勝出(17,410,742對16,141,241票),確定脫離歐盟,支持留歐的首相卡梅倫宣佈辭職。

強烈支持脫毆的是英格蘭(除了倫敦)和威爾斯,而蘇格蘭和北愛爾蘭則一面倒地支持留歐。大不列顛這一歷史性的決定除了造成「貴族」(留歐)與「平民」(脫毆)的嚴重分裂外,地緣上的分裂也不可小覷,弄不好蘇格蘭和北愛會公投脫英,留下英格蘭和威爾斯偏安一隅(大不列顛變成小不列顛)。

大不列顛脫毆已成事實,未來的發展會極大地影響歐洲的政治經濟走向。不少專家認為,歐盟岌岌可危;我倒覺得情況可能正好相反。

接下來的歐盟,是其它一些成員國有樣學樣脫離造成歐盟分崩離析呢,還是歐盟更加團結?這是難以判斷的,因為兩者誘因皆存在。但是,如果德法兩強考慮到歐洲大陸面對的安全考量,以及亞洲崛起下歐洲迫切需要加強的區域競爭力,他們應該會努力維持歐盟的存在。況且,英國是歐洲僅次於德國的第二大經濟體,地理上也與歐洲大陸隔海分離,它是有本錢脫離的;歐盟27個其它成員國除德法外,並沒有分裂的本錢。因此,面對英國脫離所帶來的挑戰,歐盟更有可能彼此進一步互相妥協,加強融合。

激增的外來移民是促成英國脫毆的主要原因,也同時困擾著歐盟大陸。往後的歐盟很有可能加強排外政策,以消除內部矛盾。經濟上,歐盟各國會更加抱成一團;而歐盟的金融中心有可能轉移到德國,造成英國金融中心的墮落。

英國人也許認為,脫離了歐盟,排除了外來移民,自己便更加自主,前途光明。而且,全球的經濟重心已移向歐洲以外,只要自己放棄追求實現全球民主自由這一意識形態(正是英國政府目前所採取的國策),極力討好俄羅斯和中國,就可以保障自身安全,同時撈盡經濟好處。

但是,英國人也許低估了自己內部分裂,脫離歐盟大市場與減少外來勞工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當然,歐盟內部的分歧與挑戰巨大,並不一定能夠隨著英國脫毆所帶來的危機感而化解。因此,是有可能出現雙輸局面的 —— 英鎊與歐羅雙雙貶值,各自動盪,齊齊衰退。

而大西洋彼岸的美國人,一旦受英國人的影響,年底的總統大選再次給予世人「世紀驚嚇」,出人意料地倒向右翼極端人選,世界就真的永無寧日了。

歷史是從此走向回頭路,還是否極泰來?沒有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