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0日星期五

「巴黎恐襲」後的雜想

2015年11月13日晚發生在巴黎的恐襲案,造成一百三十多人死亡,數百人受傷,震驚了世界。文明世界一向有不少民眾對巴黎和法國情有獨鍾,感受自然更深。

一個禮拜後,法國警方和特種部隊在巴黎北部圍剿並擊斃恐襲案主謀。法國軍方亦積極尋找機會與美俄共同軍事打擊敘利亞境內的ISIS,作為報復。不知道同為恐襲受害國的法國和俄羅斯會否藉此契機與美國建立起新的軍事同盟,掃除ISIS?

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伊斯蘭極端主義份子會這麼瘋狂,無視他人、文明,自己也視死如歸?有人歸咎於西方列強的侵略與不公義行為;也有人認為伊斯蘭教聲稱烈士死後可以直上天堂,得享處女美酒服侍,因此鼓勵了極端份子獻身於聖戰——或許兩種理由兼而有之吧。但穆斯林在生時被嚴禁喝酒享樂,為真主阿拉戰死後卻可無限享用,令人迷惑(據說是真主為了測試穆斯林在生時的忠誠)。

在基督徒的社會,宗教教義所體現出來的「智慧」也讓人「驚嘆不已」。相信「主」(更多的是相信教主),跟我走,貢獻於我。一旦你的左臉被人打了,不要找我幫你出氣,要把右臉也讓這人打,死後我會為你在天堂留個位子。 


無論如何,宗教(或某些政治信仰)所激起的社會分化和偏執狂熱,會以極度不理性的方式為害人間;另一方面,宗教也常常會被無恥之徒(那些宗教「菁英」)利用來欺騙大眾(特別是身處低下層或面對人生迷惑的人)。這些宗教往往是搞分化的——我們是神的子民,他們不是;我們的神是真的、唯一的,他們是無知、愚昧的異教徒;富人難上天堂,窮人容易;聰明人無法得道,笨人反而可以.....。

在世俗社會中,我們也會見到不少自以為「目光遠大」,「見多識廣」的「菁英」份子,在大家為無辜被殺的巴黎人悲哀的時刻,偏要跳出來迫不及待地高呼「為什麼不同情黎巴嫩恐襲受害者,為什麼不.....」。這些人也許是沒有理解到,此時此刻身邊的人為巴黎哀痛,並不代表無視其他人的生命;正如一個人為失去親朋好友悲痛,不代表不珍惜其他人的生命;這些人也許把「公平正義」看得比什麼都重要。這種情懷是可以理解的,但卻是天真且無助於解決問題的。

人的關懷必然是由己及人,從關懷個人、至親然後推而廣之及於其他人。法國對目前較為先進的社會(如我們的社會)的影響力比戰火紛飛的中東地區大,也是無可厚非的。人們對巴黎感覺較親切,因而感受更強的悲痛或同情,也是無可厚非的。但這絕不代表同樣的一群人會無視中東地區受害人的痛苦,更不代表「虛偽」或「不公」(你能說一個人為了喪失好朋友痛哭,對其他人的死亡只感到悲痛是「不公」嗎?)。

從實用主義的角度看,如果發達國家的人民對巴黎的恐襲痛恨最深,藉此機會發動軍事行動清剿ISIS,對其他地區(如黎巴嫩)的人民也是有利的。否則,此刻非要大家棄用悼念巴黎恐襲的插圖,一起尋找能代表全世界此時此刻所有受苦受難的人的插圖,只會帶來假大空,淡化動力,模糊化了焦點,結果便是什麼也沒法做,什麼也不用做,大家繼續口沫橫飛,顯示自己多麼有見地多麼與眾不同 —— 這是另一種天真與無知,對彰顯社會正義毫無幫助(甚至幫倒忙)的自以為是。

最令人討厭的,是那些純粹為了藉機顯示自己的「智慧」與「眼光」多麼與眾不同,在大家悲痛的時刻張大嘴巴侃侃而談或標奇立異的人。這種人無論多麼振振有辭地解釋自己的「特立獨行」,其實都只是反映出其對他人的生命無感罷了。

世上總少不了這種「菁英」。令人驚嘆不已的,是這種人往往會反對民主自由,甚至支持軍事獨裁(因為,人類分化和不平等是這些「菁英」們堅信的,此生不渝)。最近剛剛看過一部電影「007 The Dead Are Alive」,片中的歹角「C」自媲「菁英」,鄙視民主,相信科技萬能,支持政府全球監控人民一舉一動,很有代表性。

這些「菁英」們會振振有辭地說:軍事獨裁可以讓街頭平靜,社會安定,人們得以集中精力發展經濟。至於政府全球全方位監控人民,可以增加破案率,能更有效地防止恐怖襲擊;況且,只有想做壞事的人才怕被監控嘛.....。

可是,歷史一次又一次地告訴我們,軍事獨裁可以讓街頭平靜,但它也會同時奪走自由和公義;政府權力一旦膨脹到能夠全天候監控每一個人,這種無上權力一定會被某些人濫用,用來針對守法的人民,打擊政治對手,操控社會,壓制人民的反抗,結果便是製造出一個史無前例的最大的不公義社會——一個長了科技翅膀的極權社會。

2015年11月2日星期一

什麼是哲學(二)?

上次談到若果人們以「愛智」作為哲學的定義,那麼哲學就可以被分成「市井哲學」和「高貴哲學」(也許應該用「精神哲學」的稱謂較中性,因為這裏沒有貶低「市井哲學」的意思,而純粹用來指涉其實用的特性)。

「市井哲學」包括所有認識、解決人世間實際問題的智慧,它的最終目的是滿足人類對「填補缺陷」的追求。比方說,希望填補美食、錦衣、華宅、遠行方面的缺陷,當然,也包括填補健康、社交、戀愛、婚姻方面的不足,現代商業、金融、法律、應用科學、工程等,無不為了「市井哲學」(「填補缺陷」)而存在。

「填補缺陷」的追求因人而異,所以是「特殊性」的(相對於「普遍性」而言),它亦是俗世與功利的,因此可以稱為「市井哲學」。而「缺陷」一旦得以「填補」,人們便會放棄繼續追求,否則過多過濫就會帶來反效果。舉例來說,一嚐美食令人快樂,不斷進食就會帶來痛苦了。

相反,「高貴哲學」是對「永恆真理」的追求,是脫俗的(精神層面),去功利的(追問意義)。另外,既然是「真理」,那也必定是普遍性的、本質性的(相對於「市井哲學」的特殊性和現象性)。比如,這種哲學會追問什麼是「善」(對每個人來說,甚至對整個世界來說,都是善的「善」)?什麼是「美」(普遍的、永恆的美)?什麼是「真理」(普遍的、永恆不變的真理)?

那麼,這些「高貴哲學」家們找到答案了嗎?沒有。看來哲學家們還要繼續努力。但是,他們也非至今一無所獲,比如交響樂與淨化心靈的悲劇能夠帶來永恆的「美」,平等自由與法治能夠帶來社會的「善」.....。

最後,讓我們談談「市井哲學」與「高貴哲學」的關係。「市井哲學」對人類生活素質的進步功不可沒,這點毫無疑問;但過分的「市井」亦同時帶來了極大的困境 —— 社會日益不公,環境惡化嚴重,道德倫理墮落.....這些現象已經到了人人皆見的程度。這就是「填補缺陷」過了頭必然會出現的情況。

無論是先知先覺者,或是後知後覺的大眾,到了某種程度,都會無可避免地開始反省身邊的基本現狀,從而擺脫「市井」思維,昇華到「高貴哲學」層次去尋找擺脫世俗困境的答案。最終人們會一批接一批地完成思想的向上「跳躍」,社會便會繼續進步,逐步趨近真善美的理想境界(儘管不少人悲觀地認為,人類也許永遠無法到達終點。但繼續向前進,並逐步接近它總是好的)。

哲學(「高貴哲學」)的作用,就是不斷「破壞」、「否定」、「煩人」,同時提供著「建設」、「肯定」、「怡人」的昇華思想(在思想的層面,「破壞」與「建設」,「否定」與「肯定」或「煩人」與「怡人」是同時共存的一體兩面),引導菁英與大眾的思想走向昇華,並最終完成向上的「跳躍」。